北外为公讲堂|肖连兵:关于加强国际新闻传播个人能力建设的思考

作者:唐敏安时间:2023-05-10点击数:

4月19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js33333线路登录主办的北外为公讲堂第五十一讲“关于加强国际新闻传播个人能力建设的思考”在国内大厦408室举行。光明日报社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中心秘书长、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高级记者肖连兵担任本次讲座主讲人,讲座由js33333线路登录邓秀军教授主持。


EF3C


嘉宾介绍

肖连兵,现任光明日报社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中心秘书长、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高级记者,曾任光明日报社外事办公室主任、国际部副主任、驻法国记者、国际部编辑记者。出版《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外国人讲中国故事》《苏军情报部:格鲁乌》等多部专著和译著,参与策划《新闻眼,天下事》、主编《光明公益报告》等多部作品。


观点精粹

·由于国际关系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新兴传播技术的发展,国际新闻事件具有“真假混杂”的特点,使得传播从社会属性向国家属性转变,日益成为国家工具,比如美西方开展“战略传播”,就是一种有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谋略、有步骤、有手段的舆论战。

·加强国际新闻传播个人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在于“三个需要”:第一,讲好中国故事的迫切需要,即增强生动性;第二,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的迫切需要,即避免简单化;第三,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迫切需要,即体现客观性。

·“中国世界观”的本质在于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世界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这也是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工作的根本所在。


讲座内容

肖连兵秘书长首先介绍了国际新闻传播队伍的整体情况,包括承担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工作的多家主流媒体,以及国际新闻传播的主要工作内容。紧接着,肖秘书长对近几年国际新闻呈现出的趋势进行了分析:首先,国际新闻事件在国际关系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新型传播技术的发展下具有“真假混杂”的特点;其次,随着受众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广泛,国际新闻的关注度在不断上升,涉及中国的新闻也越来越多;最后,国内外参与国际新闻报道的媒体也陆续增加,驻外记者站数量也随之增加。

肖秘书长接着对“国际新闻传播个人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展开了论述。肖秘书长强调,“国际新闻传播个人能力建设”这一提法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当前,我国国际新闻传播面临着严峻形势,遭到美西方从政治外交、科技、金融、地缘军事、资源、媒体等六大领域发起的挑战。其中在媒体领域,美西方对中国媒体的围剿和攻击日益加强,制造攻击中国的“新闻”也成倍数增长。此外,美国强调“美式民主”和“美式人权”,在国际舆论场中有计划、有预谋地围攻、抹黑中国的政治、民主等制度。这与国际舆论场“西强东弱”的总体局面分不开,导致中国的舆论反击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因此中国媒体设置话语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随后,肖秘书长对“如何提高中国媒体的国际新闻传播力”分享了几点思考。

第一,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实现的“看/听得到”“看/听得懂”“看/听得信”这三大目标出发,国际新闻传播个人能力建设需要满足“三个需要”:讲好中国故事的迫切需要,即增强生动性;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的迫切需要,即避免简单化;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迫切需要,即体现客观性。只有重视这“三个需要”,才能建立起国际传播的基本思维。

第二,要树立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世界观”,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大主张、八个坚持以及五大倡议。“中国世界观”的本质在于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世界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这也是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工作的根本所在。

第三,从认知能力、知识能力、心理能力、传播能力四个方面来看,新时代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具备全球视野、历史视野、中国视野,还要学会用中国式逻辑讲道理,去化解、对冲美式逻辑中的谬误和霸权,培养融合、调研、策划、联络、采访、叙事能力,成为有过硬本领和家国情怀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讲座答疑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肖秘书长从做记者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国际报道竞争、国际传播策略、媒体传播抵达等方面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讲座最后,邓秀军教授对肖秘书长的到来表示感谢,并表示讲座观点新颖、案例生动鲜活,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为在场师生深入了解国际新闻传播现状及相对应的个人能力建设,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经验和思考。



供稿 | 唐敏安

指导老师 | 李琳熙

排版 | 廖一凡

审核 | 崔灿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