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何辉】开启人类审美的新世界——谈互联网时代的美术传播

作者:时间:2016-03-31点击数:

一、互联网美术传播的兴起


美术传播活动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的壁画和岩画算起,至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里,美术传播始终局限在精英阶层,无法真正走向大众。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属于高雅艺术,不像影视艺术那样通俗易懂,但更重要的还是传播媒介受到局限,美术作品无法得到普及。传统的艺术展览是美术传播的主要形式,其所能覆盖的人群非常有限;即使是与印刷媒介相结合,但纸质媒体是文字的最佳载体,美术作品的感染力无法彰显,传播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科技的进步让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变得越来越便捷,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其多媒体特性使得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信息能够进行综合传播,人类对信息的获取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网络科技的发展遵循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网络上节点数量的平方成正比,这就意味着网络越普及,网络的价值越大。于是,在资本的驱动下,互联网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普及。美术传播拥抱互联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期美术作品转化成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件格式,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这对美术作品进入互联网无疑是一个需要攻克的壁垒。数码影像技术的成熟为互联网美术传播带来了曙光,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一个普通人也能将一幅美术作品“挂上网”。互联网和数码影像等高科技的发展,无疑为美术传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这使美术传播走向普罗大众成为可能。唯物主义美学认为,人的感觉是美感的源泉,而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的源泉,因此,一个人的审美空间实际上是由他所能接触到客观世界的广度而决定的。在众多审美客体中,艺术品带给人们的审美感知是最丰富的,黑格尔曾明确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互联网为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艺术家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通过互联网进行艺术传播。于是,人们能够接触到的审美对象更加丰富,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审美需求被激发出来,以大众为基础的更广泛的文化艺术消费市场不断扩大,这其中自然包括美术消费。美术传播为冰冷的科技赋予人性的温暖,满足了人类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互联网美术传播的兴起因之成为必然。

二、互联网美术传播的主要形式 

早期的互联网植根于台式电脑,门户网站是最典型的应用形式,互联网美术传播主要以网页的形式存在。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很快取代了基于PC的传统互联网。微博和微信是当下移动互联网最主要的应用形式,无疑也成为美术传播的主要载体。

微博赋予了草根阶层话语权,任何人只要拥有一个微博账号,就能成为传播者,因此,微博美术传播的成本很低,很多美术创作主体建立起了自己的微博,用来传播美术作品。画家金某以自己的名字为账户注册了新浪微博,关注他的微博,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他的最新画作,空灵大气的水墨山水,将读者带入纯净悠远的大自然里,让人忘掉世间的诸多烦恼,获得心灵的审美升华。微博账户“@书画界”正式运营仅一年多时间,便拥有了超过两百万粉丝,博文中介绍了大量古今优秀美术作品,既有国画又有书法,让更多的人接受到美术精品带来的艺术熏陶,其影响力远远超过规模有限的艺术展览。

微信美术传播主要形式是公众号。每一个使用过微信的人,都会被登录界面所触动:在漆黑的宇宙中,一个孤单的孩子,面对蔚蓝的地球,它带给你更深刻的哲学思考。微信美术传播也是如此,其信息呈现方式比微博更加灵活,文字和图片不受篇幅限制,信息量也就更加厚重。如微信公众号“中国水彩”在介绍安德斯·佐恩的作品时,不但引用了罗丹对他的评价,还对其艺术作品的风格进行了分析,同时展示了画家不同时期和不同题材的大量作品,这对美术作品的普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的公众号不仅介绍美术作品,还及时向受众推送相关展览信息,通过其所提供的链接能够实现在线预订或购票,为线下美术展览积聚大量人气,实现了美术传播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

微博本质上属于社交媒体,其传播模式呈网状扩散,能够扩大美术传播的范围,但传播内容深度有限;微信公众号本质上是自媒体,适合深度信息的传播,但拓展受众面的周期较长。因此,若将这两种传播模式进行有效组合,其传播效果亦能倍增。

三、互联网美术传播的时代价值

伴随着互联网美术传播的发展,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批评者认为,互联网美术传播使美术作品脱离了现场语境,数码影像虽然能够真实呈现作品,但无法带给观者在现场欣赏原作的神圣感。这种说法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互联网美术传播的时代价值是无法否定的,正如邵亮所说,“当艺术品由贵族的宅邸移动到公众博物馆,艺术界爆发了第一次革命,当人们从直接的观看展览,到观看照片图像和电视图像,艺术界也爆发了一次革命,当人们从正襟危坐的电脑旁边观看数字化信息,转变为随时随地用任何一种姿势来浏览信息,这一次,艺术的又一轮新革命方兴未艾。” 

互联网美术传播极大地拓展了美术传播的广度,同时也拓宽了人类的审美空间。我国移动网民的数量约为6亿,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互联网美术传播比任何传统的美术传播形式所能覆盖的群体都要广阔。网络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得受众欣赏美术作品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微信、微博的转发行为让美术作品在网络上无限扩散开来。美术传播借助网络甚至已经超越国界,实现了跨文化传播。互联网美术传播带来了丰富的审美对象,这些易得的审美对象使人类的审美活动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的审美感知变得更加敏锐,审美评价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

互联网美术传播激发了人类心灵深处的审美需求,也就意味着人类的审美空间得以深化。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能够接触到的美术作品非常有限,从中获得的审美愉悦也相应地受到限制。伴随着互联网美术传播对人类审美空间的拓展,很多难得一见的美术作品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由此给人类带来的审美快感也在增强。某微信公众号曾经推出了赵孟頫的三十余封书信,这些尺牍作品与赵孟頫的代表作品相比,出现在公众展览中的几率很低,但其艺术价值不容低估。即使是一个不懂书法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作品,也会被书法艺术的美感所折服,其内心深处审美兴趣的火种很可能会被点燃,从而迷恋上书法艺术。这种审美体验的发生,可能就是在拇指轻触手机屏幕的瞬间,互联网美术传播的价值正在于此。

互联网天生带有创新的基因,未来的网络媒体形式将会更加丰富,尤其是虚拟增强现实(VR)技术和可穿戴智能设备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将极大改变人类信息处理模式。然而,科技是冰冷的,科技只能为人类的信息传播打造新的平台,充满人文关怀的信息与科技相结合,才能共同推动人类传播的发展。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实践中,信息内容的庸俗化引起了人们的担忧,色情、暴力信息,花边新闻和娱乐八卦充斥网络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术传播无疑为互联网信息注入了一股清澈的泉水,用崇高的审美价值涤去网络庸俗信息的污浊,从这个视角来讲,美术传播也是互联网传播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从古至今,人类视觉器官的进化是极其缓慢的,现代人目力所能及的范围不一定比古人深远。但是,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等先进的传播手段,美术传播帮助人们突破了自身的生理局限,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审美对象。同时,软件技术又能让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随意变换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去欣赏相同的作品,其审美体验会是崭新的。未来虚拟现实技术与美术传播相结合,能够全方位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比如在欣赏一幅山水画时,我们可能会真的听到潺潺的水声,闻到花香,仿佛自己已成为画中人。因此,互联网美术传播不但开辟了美术作品传播的新天地,更开拓了人类审美的新世界。

何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js33333线路登录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史语言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

秦福贵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

(js33333线路登录)


【责任编辑: 曾婷韫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