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简介

一、成立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其在培育社会凝聚力、可持续发展和预防冲突等方面的重要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加强非遗传播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公约鼓励“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该意见提及“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要“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

从国际层面来讲,将非遗纳入国际传播的视野,可以进一步发掘非遗在当代社会创造力、跨文化对话、社会凝聚力、区域和国际合作以及最终实现可持续和平与发展中的潜力。从国家层面来讲,我国非遗的国际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内容,可以促进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


二、职能定位

开展学术研究,推动跨学科合作

尊重多个学科的理论来源并从中汲取养分,探索非遗如何朝向未来,使非遗在更广范围的意义被发现。

开展人才培养,推动国际交流

加强与UNESCO在非遗领域的合作,搭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平台,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开展政策咨询,提供研究报告

助力非遗传播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在国际传播、互联网内容建设、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应有价值。

开展社会服务,推动科研转化

在非遗国际传播的内容、载体、方式上推动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与发展。开展非遗相关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中心具有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发展的学术团队,聚焦非遗的国际传播、展览展示、教育普及等理论及案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在国际层面,积极利用近年与欧洲高校UNESCO教席项目(包括: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批判遗产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席、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研究”教席、拉脱维亚文化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与法律”教席、葡萄牙埃武拉大学“非物质遗产与传统技术:联结遗产”、土耳其加齐大学“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展开的良好学术交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以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非遗保护经验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在国家层面,为国家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助力非遗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使非遗在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应有价值。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遗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


四、预期目标

通过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方位工作,探索我国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非遗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基地。建设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品牌;为相关国际组织输送专业人才;持续出版非遗国际传播案例集(中、英文),制作多媒体作品,塑造在传媒界的深度影响力;成为政府相关部门、文化机构等的重要智库。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